習近平在上海;特稿

2007年8月28日,習近平在盧灣區調研時,與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親切交談。 郭天中 攝


■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聯合報道組

對上海這座城市而言,這一天註定會被寫進歷史。

2007年5月24日,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開幕。當天,黨代表和市民們第一次從習新竹靜電機出租近平的口中聽到瞭他對上海城市精神新的提煉和概括: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

“如果說海納百川是上海一貫的文化特點,追求卓越是上海的一種文化本質,那麼開明睿智本身是一種態度,大氣謙和是一種胸襟,這樣才能進一步海納百川,進一步追求卓越。”這是習近平對上海城市精神的一段闡述。

10年多來,屢屢重溫這16個字,生活在上海的很多人,會油然生出感慨————在通往“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路上,上海正在這樣實踐,努力成為更好的上海。

可以說,16個字的城市精神,已深深印刻在上海行進的軌跡之中,奠定瞭今天上海追求的精神氣質,更引領著未來城市的發展與進步。

把上海未來發展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

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一定要按照中央精神,以一往無前的勇氣、克難攻堅的膽識和先行一步的銳氣,努力取得突破性進展……要為全國的改革開放探索新路、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2007年8月17日,習近平在上海市委常委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擔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時間不算長,但他的調研工作范圍很廣,不僅走遍上海19個區縣,還去瞭不少單位、部門。梳理一下不難發現,習近平去調研的地方,都經過精心選擇,有一根主線非常清楚——與中央對上海的要求、與國傢戰略在上海實施相關的點,他首先要去走一走,看一看。

2007年3月31日,擔任上海市委書記僅一周的習近平,來到浦東新區——這裡,是他開啟全市19個區縣調研的第一站。

那是一個春天的下午,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習近平首先來到浦東新區展覽館。他仔細觀看一張張珍貴的老圖片,瞭解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進程,觀看浦東開發的沙盤圖、航拍圖……當天在展覽館給習近平當“講解員”的,是時任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宣傳部部長陳高宏。“浦東開發開放的歷程,習書記非常感興趣。他一路邊走邊看,聽得非常仔細,還不時問我一些細節問題。”十年後回憶當日習近平調研的場景,陳高宏記憶猶新。

在調研浦東時,習近平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深刻認識開發開放浦東這項國傢戰略的重大意義”。

包括陳高宏在內,一些在浦東新區工作的幹部,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一路見證並伴隨浦東開發開放的腳步,參與其中建設的“新上海人”。因此,對於習近平後來在市第九次黨代會上提出的16字上海城市精神,他們有深切的感受。

大傢感受更深的是,習近平不僅對浦東開發開放寄予極高的希望,而且還提出要求,浦東的工作要更多地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出發。因為浦東開發開放的戰略指向,不僅是建設一座新城,更是要為全國探索一條新路。

“與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相關的點,習書記跑瞭很多,包括一些看似冷門的地方。”時任市委辦公廳副主任朱紀華說,通過調研,習書記深入瞭解實際情況,廣泛聽取意見建議,最終都反映到他對上海發展思路的謀劃中。市第九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今後五年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必須取得“突破性進展”。

要把握好三二一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擴大產業規模和提升產業素質的關系、發展產業和降低消耗的關系、自身發展與服務全國的關系。要加強對全市產業發展的指導協調,緊扣國傢戰略,使上海產業發展規劃成為國傢戰略的一部分。

——2007年9月18日,習近平在上海產業發展專題調研會上的講話

10年前的上海,正處於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當時上海剛剛提出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有些基層幹部、企業傢對這一概念還比較陌生,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充分。

當時習近平明確提出,上海要推動三二一產業共同發展,在加快服務業發展中推進結構調整。

在當年的一次上海產業發展專題調研會上,習近平深入分析瞭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與要求。他指出,首先要立足全局,從中央要求和國傢戰略定位的高度,認清上海產業發展所處的階段。

習近平表示,上海作為國內最大、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中心城市,有必要大力加快服務業發展,借助“四個中心”建設的大平臺,更好地為全國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以服務經濟為主”,是不是意味著上海不需要發展制造業瞭,一些發達國傢大都市的模式能否照搬到上海?當時學術界存在爭論。

習近平通過深入的調研、觀察和分析,指出上海產業結構調整應當走的路徑:上海除瞭600平方公裡的純城區,還有包括郊區的6000平方公裡大空間,如果人為地不去發展二產,將錯失良機,也不利於城市經濟風險化解機制的建立。

回首過去十年上海產業結構調整走過的漫漫長路,上海的經濟學界對習近平的靜電油煙處理機租賃這段闡述不僅記憶深刻,而且有瞭新的理解。時任市委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戰說,這實際上是一個重要的理論突破,指出瞭中國大都市發展與歐美不同的路徑,今天上海強調不能放棄制造業、避免“脫實向虛”,而十年前習近平在上海就已經註意並強調這一點。

王戰回憶,在討論上海三二一產業發展關系時,習近平不僅提出要“共同發展”,而且特意要求加上“融合發展”四個字,當時一些同志對此並沒有深刻的理解。“今天回過頭去看,產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重要趨勢,當年這樣的判斷和要求,是非常超前的”。

推動三二一產業共同發展、融合發展,如何實現?十年前的上海,經濟發展正需要從投資驅動向新的方向轉型。當時學術界有觀點認為上海要警惕從“投資驅動”直接轉到“財富驅動”。針對這種警示,當年習近平在一次調研中就指出,上海要努力走出一條“依靠科技進步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每次參加全國人代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都對上海的創新發展寄予厚望。習總書記提出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創新發展,提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國傢戰略,都可以從十年前他在上海工作時找到思想的原點。

上海有責任率先探索推進國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路,也為全國其他地區的國資國企改革提供經驗和借鑒。

——2007年8月30日,習近平在上海市國資委調研時的講話

在上海工作期間,習近平專程考察瞭多傢不同產業領域的國有企業,他走進車間,考察重大項目,與產業工人、研發人員、企業管理者深入交流。在調研中,習近平對上海國資國企台北靜電油煙處理機租賃改革工作很關心,對企業的改革發展路徑有深刻的思考。

2007年4月24日,到任上海剛滿一個月時,習近平來到寶山區,調研瞭寶鋼股份特鋼分公司和華冶鋼鐵兩傢鋼鐵企業,一傢是國企龍頭,一傢則是活躍在寶山區的民營企業。

當時習近平對上海和寶山經濟的特點都做瞭分析,他在座談會上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切實增強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和控制力,進一步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也要積極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促進民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同時積極引導和加強監管,促進民營經濟健康成長。這番講話,不僅是對寶山講的,也是對全市工作提出的要求。

四個多月後,習近平到上海市國資委做專題調研,他來到每個處室向大傢問候,聽取大傢的介紹,全面、系統地瞭解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情況。

“習書記對我們的工作給予肯定和鼓勵,同時讓我們進一步意識到肩頭的責任。”時任上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楊國雄回憶,習近平在調研座談中特別強調瞭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在全國的特殊意義。

上海是國資重鎮,國傢的一些重大項目和一批重點攻關計劃都在上海實施,包括當時正在佈點的國產大飛機的研制,也落戶上海。

因此,習近平指出,從全國看,上海國有經濟的地位舉足輕重,上海有責任率先探索推進國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路,也為全國其他地區的國資國企改革提供經驗和借鑒。

在習近平到國資委調研後的第二年,上海發佈瞭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相關文件,將他提出的要求都融入其中。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上海貫徹落實黨中央有關精神,率先發佈瞭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意見,成為全國最早推動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地方。

新支線飛機項目承載著黨和人民的重托,承載著中國民機產業發展的歷史使命……上海要更加註重航空戰略產業的發展,並將其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此來推動上海創新發展,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傢做出新的貢獻。

——2007年9月20日,習近平在ARJ21總裝“百日會戰”動員誓師大會上的講話

從張江高科的上海光源,到寶山大場的ARJ21,2007年,一批國傢級的科技創新項目在上海緊張建設。習近平對這些項目高度關註,要求上海聚焦國傢戰略,為建設創新型國傢擔起應有的重任。他在項目建設最關鍵時前去鼓舞和激勵項目團隊。

時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徐洪傑從1995年開始就參與上海光源項目的籌備,經歷瞭十年充滿爭議和挫折的立項過程後,才迎來瞭2005年勝利開工之後的“勢如破竹”。

2007年該項目已經到瞭建設的關鍵階段,當年7月,習近平在調研上海光源時表示,建好上海光源,將標志著我國在高科技領域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新的層次。

那天,習近平對項目團隊表示,他在來的路上就跟隨行的同志討論說,上海光源的意義,恐怕和“兩彈一星”差不多。

在徐洪傑看來,“兩彈一星”是中國大科學工程的起點和豐碑,是上海光源工程學習的楷模。“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習書記給出的評價,是我內心一直以來的想法。所以,習書記第一次來考察,這麼一句話,就觸到瞭我和在場同事們的內心,成為勝過千言萬語的激勵”。

2013年徐洪傑代表上海光源項目團隊去北京領獎,給他頒獎的正好是習近平。走上臺時,習近平大老遠就認出瞭徐洪傑,笑著招呼:“大光源”來瞭!徐洪傑再次感到驚喜和親切,他至今還記得習總書記當時叮囑的話:“一定要把上海光源運行好、開放好、應用好。”

上海光源的建設團隊介紹說,2007年習近平來調研前,科技工作者主要考慮的還是把項目做好,關心的是這個工程本身。但習近平提出,要以上海光源工程、浦東科技園作為“院市合作”的新載體,更好地聚焦國傢戰略、服務國傢戰略。這批長期奮戰在一線的科技工作者,都有一種樸素理想,想做點於國於民有利的事,習近平的講話進一步激發瞭他們心中的理想。

2007年,國產新支線飛機ARJ21進入瞭總裝最關鍵的階段,那時報紙上形容中國人造民用飛機,用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這樣悲壯的說法。

習近平的講話卻讓新支線飛機項目團隊感到振奮。他說,新支線飛機項目承載著黨和人民的重托,承載著中國民機產業發展的歷史使命。

為瞭確保2008年ARJ21進行首飛,2007年9月20日,中航工業組織瞭ARJ21總裝“百日會戰”誓師大會,習近平參加瞭這場大會。

當時,上飛廠黨委組建瞭由黨員組成的突擊隊,陳明德作為主抓生產的副廠長,擔任隊長。誓師會上,時任中航工業第一集團總經理林左鳴為突擊隊授旗,陳明德舉起寫著“突擊隊”字樣的大旗,高喊“奮勇拼搏、決戰決勝”的口號,帶隊繞主席臺跑瞭一圈。

誓師結束,陳明德正準備離開,卻接到通知,說習書記特地請黨員突擊隊隊長一同參加合影。

令陳明德意外的是,他被安排在習近平右手邊的位置,而左手邊正是林左鳴。合影過程中,習近平與陳明德親切交流,詢問他的衣服是買的還是廠裡發的。陳明德回答說,這是廠裡為瞭“百日會戰”特別定制的,衣袖上印著一面小國旗,就是要讓大傢知道承擔的是國傢使命,是為國傢事業在奮鬥。

“我有些緊張,沒註意鏡頭,結果照片裡,我正做著手勢與習書記說話,而他則微笑著認真傾聽。”陳明德拿起照片回憶。

在這之後,中國的民機事業從“屢戰屢敗”的挫折中走瞭出來,習近平當時在上飛廠提出“笑傲藍天、展翅飛翔”的期望,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商飛集團考察,他再次鼓勵大傢:“中國大飛機事業萬裡長征走瞭又一步,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飛機!”這句話讓在場的中國商飛員工們熱淚盈眶。C919國產大客機總裝下線和首飛成功時,習近平總書記又發來賀信。

“今年5月5日,我在現場看到C919穩穩落地,聽著習總書記賀信內容時,又想起瞭當年在上飛廠裡的場景,想起自己給他展示衣袖上五星紅旗的一幕。”陳明德說。

上海有責任繼續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上海成其大,就在於它能包容,上海就要有一種自覺,一定要有包容心。

——2007年7月10日,習近平與杭州市黨政代表團座談時的講話

習近平任上海市委書記時,有一次令人難忘的“蘇浙之行”。

2007年7月22日至26日,習近平率上海市黨政代表團,赴浙江、江蘇兩省學習考察,先後去瞭杭州、寧波、嘉興、義烏、南京、無錫、蘇州、昆山等地。對考察路線,習近平親自謀劃確定,精心安排,為的是讓上海黨政幹部有更深刻的親身感受。

一些幹部回憶,那次上海代表團蘇浙考察之行,有些細節很值得回味。比如,義烏這一站原計劃中沒有,是後來加進去的。在結束杭州考察後的那天,代表團驅車135公裡到達義烏,參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實地走訪後,很多幹部方才明白瞭習近平的用心。義烏曾經是浙江中部交通最不方便、經濟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可是他們“無中生有”、“莫名其妙”的發展模式,竟然大獲成功,確實令人稱奇。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是許多幹部的共同感受;而蘇浙群眾不抱怨客觀條件的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更是讓大傢感慨不已。

跑完兩省,從江蘇回到上海,代表團沒有解散,所有人直接回到市委接著開會。學人之長,創己之新,習近平用這樣的方法催人奮進。

“上海有責任繼續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擔起這份責任,上海需要有進取的精神、寬廣的胸襟、開闊的視野。習近平多次強調,要立足國傢戰略,站在全局高度,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更好地服務長三角地區、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要“在有所為有所不為中大有作為”。

時任市合作交流工作黨委書記、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主任林湘,難忘10年前的一場會議——那是2007年6月21日,習近平與兄弟省區市駐滬辦負責人一起座談。

本來,每年和外省區市駐滬辦的負責人定期溝通、座談,這樣的會議是慣例,一般由市政府合作交流辦來牽頭組織。

但是那一回,習近平提出要親自主持、聽取意見,足見他高度重視和尊重各省區市駐滬機構。會議的規格因此明顯提升瞭。而且,那天的活動,從下午座談一直到晚上,各省區市駐滬辦主任踴躍發言,時間很長,習近平從頭到尾都參加瞭,並在最後作瞭重要講話。

從這一年開始,新的工作機制產生瞭,每年由市委主要領導直接聽取兄弟省區市駐滬辦的意見,協調相關工作;不僅如此,每年市政府的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在提交人大審議之前,也作為一個程序,聽取各省區市駐滬辦事處負責同志的意見和建議。

作為這次座談會的另一重要成果,2007年7月7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國內合作交流工作的若幹政策意見》。從上海加強合作交流工作的基本原則,到上海如何積極參與國內跨區域合作,如何突出重點,紮實做好對口支援工作等,可以說,直到今天,這份對全市合作交流與對口支援工作“定調”的2007年市委市政府21號文,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當年曾多次引用兩句很形象的話教育大傢。一句是“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他說,上海能成其大,就是靠內聯外拓,才成為現在的國際化大都市,今後還要這麼走下去。另一句是“授人玫瑰,手有餘香”,他希望大傢懂得“助人為樂”“吃虧是福”的道理。

習近平當年這些話,許多幹部都記住瞭,而且這麼去做瞭。這些年,外省區市同志明顯感到,上海的城市精神絕不是一句口號或空話,而是化成瞭實際行動。上海各項工作的大局意識不斷增強,服務全國更加積極主動,更有作為瞭。

“不管是帶隊到蘇浙考察,還是此後的9月來長寧區調研,習書記都非常強調要把上海城市精神作為政府部門開展各項工作的先導,要增強大局意識、使命意識、責任意識,主動做好三個服務。”時任長寧區區委書記薛潮說。

習近平在調研長寧區時,專門提到瞭“大虹橋”的概念。虹橋開發區、虹橋機場和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構成瞭“大虹橋”的概念。對於當時正在開工建設的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習近平特別指出,它既是上海的樞紐,也是長三角的樞紐,把大虹橋推到瞭長三角聯動發展的前沿地帶。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明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盡小者大,慎微者著”……利用重大活動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們的一條成功經驗。上海辦特奧、迎世博,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也是一個極具號召力的響亮主題,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契機。

——2007年4月18日,習近平在上海市精神文明委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2007年4月9日,習近平剛到上海擔任市委書記不久,就來到世博會建設現場,調研世博會籌辦情況,參觀世博園區規劃的沙盤,在高處俯瞰園區建設現場。

“座談中,習書記言簡意賅,但每一點要求都讓在場者印象深刻。開門見山,他就指出要動員全市人民、攜手長三角、舉全國之力開門辦博,從而體現新時期的上海城市精神。”時任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局長洪浩回憶道。

中國國傢館建設是上海世博會籌辦工作中的一件大事。2007年8月,上海市委的一次專題會上專門研究瞭中國館的主題演繹方案。

習近平對當時提出的“城市發展中的中國智慧”這一中國館主題表示肯定。他補充說,“中國智慧”要體現中華民族的大智慧。比如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智若愚、大音希聲,這些“中國智慧”,若體現出來,會很有意思。

習近平表示,從包容性看,改造、融合、兼收並蓄,都是“中國智慧”的特點。要通過中國館的舞臺,借鑒國際化的傳播方式,將東方的智慧,變成世界的智慧。

“習書記的話點燃瞭大傢的思想火花。”洪浩介紹,習近平對“中國智慧”的詮釋,不僅融入到後來中國館佈展中,更融入到世博會舉辦和上海城市發展之中,並讓人們對“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2007年,上海的另一件大事是籌辦特奧會。兩段“特奧記憶”讓時任楊浦區區委書記陳安傑至今難忘。

第一幕是習近平到楊浦區殷行街道調研,其中一個點就是街道的“陽光之傢”。智力障礙人士在此為上海制皂廠包裝肥皂,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他們找到瞭自己的社會價值,同時也為傢庭減輕負擔。“習書記對 ‘陽光之傢’高度肯定,他評價說,這件事做得好,上海做在瞭全國的前面。”

第二幕是特奧會舉辦前夕,習近平查看位於楊浦區的江灣體育場,特奧會閉幕式在此舉行。在現場,習近平囑咐要把特奧會辦出上海水平、中國特色、世界影響,同時反復強調:安全第一,上海責任重大,一定要照顧好來自全世界的特奧運動員。

江灣體育場有80多年歷史,設施比較陳舊,組織方特地在水泥看臺上安裝瞭座椅。考察時,習近平走上看臺,用手拍一拍,檢查座椅牢不牢;走到出入口,看看通道是否方便;又特別強調嚴守食品安全底線……他說兩萬多名運動員都是不一樣的孩子,必須要考慮周全一些。

10月11日,習近平從北京趕回上海參加特奧會閉幕式。臨走時他還特意回過身來叮囑組織方:天黑瞭,孩子們還在那兒,大巴車的導向指示一定要醒目、清楚,不要讓孩子們走錯瞭。

通過特奧會,推動全社會對智障人士的關愛,推動上海社會福利、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是習近平十分關註的問題。習近平到上海工作後不久,就聽取瞭關於特奧會籌備工作的專題匯報,聽到將以奧運、殘奧的規格籌辦特奧會時,他很高興,一方面非常贊賞特奧會平等包容的理念,另一方面指出上海一定要肩負光榮使命,辦好特奧會。

根據習近平要求,上海借助特奧會舉辦,在2007年掀起瞭專為智障人士服務的“陽光之傢”建設高潮,最終“陽光之傢”在上海每個街道實現全覆蓋;在松江區還建成瞭大規模的上海陽光康復中心。

“到瞭今天,回過頭看,2007年特奧會的高潮早已過去,但在這座城市中留下瞭硬件,更升華瞭城市的精神。”時任上海特奧會主席施德容說。

在上海市民印象中,當年提出的上海城市精神,與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影相伴:上海進行瞭“全城總動員”,組建瞭一支規模4萬人的志願者隊伍,他們都穿著橙黃色衣服,匯成瞭一股“橙色暖流”。

這次特奧會的志願者工作以及籌辦經驗,成為後來上海乃至全國舉行大型活動的寶貴財富。

2007年4月18日,習近平在出席上海市精神文明委全委會時,就曾指出,上海辦特奧、迎世博,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契機,是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極好機會。

習近平還指出,利用重大活動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是一條成功的經驗。他要求,必須從細微之處著手,制定具體的、可操作的措施,使廣大群眾自覺摒棄有礙觀瞻、有損形象、有悖科學、有害健康的陋習,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

“特奧會、世博會早已相繼落幕,但重溫這一理念和要求,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習書記在上海時提煉的16字城市精神,對上海來說,真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時任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朱匡宇翻開他的工作本回憶道,當時習近平針對城市精神有過一段精辟的詮釋,自己特地抄下來時常翻看:“上海是全國的上海,上海要更加堅定地在國傢戰略下思考行動。上海的發展絕不可能獨善其身,上海的發展也絕不可以獨惠其身。”

一個城市沒有個性,就沒有靈魂。中國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但一定要保持、延續自己的歷史文脈。城市中的老建築,應該像“老人”一樣得到善待。

——上海世博會開幕倒計時1000天之際,習近平在接受央媒采訪時說

無論是到中心城區還是到遠郊調研,習近平總是不忘提醒上海的各級幹部,要保護好歷史建築,保護好自然村落,保護好城鄉的歷史風貌,妥善處理好保護與發展、改造與新建的關系。他曾說:“城市中的老建築,應該像‘老人’一樣得到善待。”

2007年7月,習近平利用周末,來到蘇州河邊由老廠房改建的M50創意園區調研。

當時,M50設計者、同濟大學城市國傢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張雪敏接到通知有接待任務,但他事先並不知道誰會來。

張雪敏一邊等,一邊跟朋友聊天喝茶竟忘瞭時間,直到工作人員來電,才匆匆下樓,一看竟然是市委書記習近平,一行寥寥數人,輕車簡從。

當時張雪敏感到很抱歉,但習近平表示沒關系,他在門口指著墻上掛著的“中國大運河保護論壇”宣傳內容,表示很感興趣,並詢問:“這個論壇很好,為什麼沒有請上海市政府作為主辦單位?”

張雪敏回答說,這次是一個學術論壇,大運河相關城市都參加瞭,因為上海沒有運河,沒這樣的資源。習近平表示,上海是碼頭,外地的、外國的都可以作為外部資源,上海要提供平臺。

習近平隨即對身邊政府部門相關負責人說,今後辦這樣的論壇,建議把“上海市政府”寫上去。

近兩個小時的調研中,習近平提瞭30多個問題,問得很細。張雪敏從這些問題中,感受到習近平對歷史、建築、工業等歷史遺產的保護非常重視,他也很關心城市更新中的創新,關註如何通過保護和更新,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形成新的產業。

“習書記當時提出的理念,在上海後來的城市規劃建設中不斷延續,城市更新取代瞭過去大拆大建的傳統模式,城市歷史遺產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張雪敏說。

當年7月的另一天,習近平到青浦區調研。那天冒著高溫,習近平從上午8時多一直調研到傍晚,還專門去瞭朱傢角古鎮,他沿街踏訪,與古鎮的居民和遊客親切交談。

座談時,習近平對在場的青浦區黨政幹部們說:我看到有一篇文章上寫,有些古鎮全鎮充滿瞭“醬肘子的味道”,我們這裡管理得好一些。他肯定瞭朱傢角古鎮保護的特色,對當地規劃佈局的控制給予積極評價。

習近平特地叮囑當地幹部,在上海這麼一個時尚都市,像這種江南水鄉、明清風格,已經不多見瞭,彌足珍貴,要很好地保護。要切實保護我們的自然村落和城鎮,千萬不能“千城一面”。

2007年9月,習近平在徐匯區調研時,聽取瞭關於徐傢匯商業開發和徐匯歷史風貌保護區的情況匯報,還登上港匯廣場1號樓的頂樓,在220多米高的樓頂俯瞰徐傢匯全貌。

看到武康大樓等老建築後,習近平對上海的城市文脈流露出濃厚的感情。他說,上海歷史風貌的價值精華就在4000多幢老建築,如果這些老建築消失瞭,上海的文脈就切斷瞭,歷史風貌就沒有瞭,城市特色也就沒有瞭。對於歷史風貌區要防止大拆大建,切實傳承好歷史文脈。

上海作為一個移民城市,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質更突出一些。建設國際大都市,綜合實力反映在文化上。

——2007年8月21日,習近平在文藝單位調研座談時的講話

市第九次黨代會上,建設文化大都市的奮鬥目標首次被寫進市黨代會報告。經濟是基礎,文化是靈魂。實現文化繁榮發展是提升大城市軟實力的客觀要求。

在上海工作期間,習近平積極推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精神,給很多上海的幹部和群眾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2007年7月12日,習近平在調研虹口區時,專程參觀瞭魯迅紀念館。

紀念館的鎮館之寶是魯迅先生的石膏面膜,這上面黏有魯迅的20根胡須和兩根眉毛,是迄今可以看到的魯迅身上遺留下來的僅有的原物。“習書記參觀時間比計劃延長瞭一倍多,足見他對魯迅先生非常有感情。”那天,時任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王錫榮為習近平做瞭講解。有一個動人的場景,讓他迄今難忘:在結束參觀臨上車前,習近平看到紀念館前聚攏瞭不少遊客,於是熱情、大聲地對大傢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我們一起來弘揚吧!”說完他和大傢揮手告別,在場群眾熱烈鼓掌。

據一些學者的不完全統計,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後,曾在各種公開場合提到魯迅多達50餘次,僅2015年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就7次提到魯迅。

習近平為何對魯迅如此推崇備至?在參觀魯迅紀念館後,與虹口區幹部座談時,習近平這樣說道:“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受魯迅文化熏陶出來的。我在‘文革’期間,把當時出版的魯迅文集都看瞭,有的書看瞭好幾遍。”

按照習近平的說法,他和魯迅頗有緣分:插隊時期他在延安,延安有魯藝;調到廈門工作,廈門大學是魯迅曾教書著述的地方; 後來到浙江,紹興是魯迅的故鄉;再到上海工作,這是魯迅長期生活的地方……習近平推崇魯迅文化,在他眼裡,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體現瞭一種民族魂。他希望上海能發揚魯迅文化養人心志、育人情操的功能。

習近平曾經這樣闡述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上海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瞭有鮮明特色的城市精神,這一寶貴精神財富已經深深融鑄在上海人民的性格、意志、情感以及行動之中。面向未來的發展,上海還必須提升、豐富城市精神的內涵,大力塑造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新形象,使全市人民始終保持艱苦奮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為上海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時任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說,習近平同志當年科學提煉和確定的這16字城市精神,是對上海城市文化特點的最好詮釋,豐富並且提升瞭上海城市文化的內涵特質,對十年來上海的進一步發展和上海城市的精神形象塑造起到瞭很大的作用。在城市精神引領下,上海城市定位與產業發展,都首先考慮國傢戰略,考慮服務與輻射功能;重視培育創新文化,形成瞭以深化改革帶動創新發展的鮮明導向,上海也因此正變得更有朝氣、更有活力;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彰顯瞭上海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可以說,10年來,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上海城市精神,從精神到物質兩個層面,都在引領上海的發展,提振整個城市的精氣神。

(本文執筆:樊麗萍 徐蒙)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kajxttx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